Sent: Thursday, March 27, 2014 1:29 PM
革命的賽局
318行動是有台灣味的顏色革命, 如果以傳統學運來看. 可能會沒察覺到那瀰漫的戰爭煙硝.
這是一場新世代的資訊戰. 跟傳統相比,有幾個關鍵要素是,用個人化媒體,社群網站傳播資訊, 集結人群,佔領重大機關, 施壓,下通碟,談判.
達到前所未有的動員及感染力,參與民眾從政黨支持者變成一般公民,各式各樣網友力量的累積。創意。論述力。方式已經質變,已非傳統觀念可理解
個人化社群媒體
當初第一個把社群帶到革命世界的人,實在很有創意. 應該會得諾貝爾社會運動應用獎.
個人化社群媒體是新世代革命的特色,跟傳統媒體傳播力相比,簡單說若以一般武器觀念 ,. 大概是機槍vs大刀. 核彈vs大砲之類的吧.
個人化社群媒體的速度與廣泛的影響力,也可當做指管通勤(指揮,管理 ,通信,後勤)的工具,這決非"笨媒"所想的那麼簡單.
這樣有看出,為何318行動的分工,信息同步,後勤補給, 戰術下達能那麼效率了嗎?
兩軍交戰重在知己知彼.所以說如果只說廣大的社群鄉民是政黨動員 . 這不是一個好的理解.
媒體是一個傳播的載具. 而好的論述才是真正的子彈.
好的論述帶你上哪裡
另一個成功關鍵就是論述.這些論述看的出都是經過反覆琢磨的.且來自不同團體 ,不同個人,不同層面的.
跟傳統中央廚房做出的味道不一樣.
這些論述大概有幾種類型:
1.理路清楚深得人心的.
2.邏輯謬誤但需反覆對照才能釐清.
3.沒有結論的意識形態之爭
好的論述能把動員的餅做大, 招來各方好漢, 就像梁山泊要能聚義108好漢,靠的就是替天行道的那面大旗
且就算有不正確之處. 也非一時半刻能夠了解的,只要一個有中,就能帶你上街頭. 其他的什麼謬誤支節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.
況且兵不厭詐,這是戰爭.
賽局的看法
既然有目的,就有達到目的的策略.就有雙方策略的角力.勝負又如何分呢 ?
台灣已經是民主國家, 跟其他顏色革命的國家不同,不會有武力的對抗.
賽局報酬
民主就是一場競賽,最後還是要回歸比人頭的,而不是比砍人頭的.
而賽局的報酬是看誰能號召到相同理念的人多,誰的票就多.
若爆發衝突被則會使各方票數減少.
策略
比誰號召的人多,比誰無法抗壓而爆走.
學生+社群力量+不抵抗策略. 且有效執行,看來這是為台灣量身訂做的好策略. 未戰已經先勝好幾酬.
兵法說: 多算勝,少算不勝.
又何況還沒摸清這賽局的規則呢?!
實際行動的進行
A. 社群傳播集結人群,攻入立院,提出逐條審查訴求,進入第一波壓力測試 ,此時政府與運動領袖進入壓力賽,
持續施壓到馬英九開記者會.
B 馬回應逐條審查後。運動領袖,升高壓力為堅持退回服貿。反黑箱正式成為反服貿 .此時進入第二波壓力賽。
時間再度向雙方施壓,直到佔領政院行動開始。
C 快速的產生第三次策略,由另一組人馬,佔領第二戰略要地,行政院。 洩除了立院僵持不下的第二波壓力,將戰場轉進到入第三波壓力賽。
直到馬政府抗壓失敗。發生衝突. 此時為革命成功之重要關鍵。
至此資訊戰,壓力賽大至勝負已分。 新舊世代已經交替.
下一步就是要看該結束在在哪一個點上了.
結語
台灣國情特殊,對於鎮壓或鎮暴的容忍。 有與一般國家不同的標準。 且學生身份特殊,行動自制。
故誰先沈不住壓力,爆衝,就會失敗。 這是一場抗壓力的馬拉松。 及資訊戰。
是一種新的革命形式。 只當成一般學運。小看了整個策略及運作邏輯。 也是這次勝負的關鍵。
這次國民黨大傷。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,兩黨抗衡的態勢恐怕已經結束.
與其他國家顏色革命相比,台灣得問題多半不在於民主制度的問題. 更多是民主素質,與意識型態之爭.
這場革命起於民主改革號召, 但結果來看,最重大的變革還是會落在兩岸關係上.
台灣政黨政治也許會進入另個里程。美中台局勢也會跟著改變,新的角力勢必展開。
新的民主改革將啟動. 有希望也有危機.
革命的好處是能夠快速的改變,權力結構. 但也帶來結構破壞後不穩定的隱憂.
太多的爭論是"多寡"之爭,而非是非之爭.
雖然台灣為民主法治國家. 命運的走向也許與其他"顏色革命"的國家不同.
但不得不重視,若未來有其他不滿政府的群體.受不了緩慢的民主機制時 ,想要爭個是非時,都會想起這個快速的巧門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